我吃最多的餐厅一般分两种。
一种是居家食堂型,就是团建或出门在外饿了的首选。这种餐厅基本每个月都要吃上大好几次,但吃了也不会发朋友圈,因为太熟悉。
还有一种是路边野花型,就是听说评价不错,约上3、5小伙伴拜访,照片总会特别P一下,朋友圈扶上墙,但回头率基本一年一两次。
路边野花是可以扶正的,比如最近新晋食堂莆田。
(注:本文不是莆田的广告!)
1 | 呱噪的团建
前天下班,办公室5名九零后在我的怂恿下集体出逃,以团建的名义嗨了一顿。
“吃什么”这种重大决定权,又落到了我这个独裁领导下。所以直奔离办公室最近的颐堤港,目标是莆田。
这是我两周内第三次来莆田了。
“梅姨这是什么餐厅?”
“胡建菜”
“好吃吗?”
白眼伺候。
90后一阵欢呼雀跃。
其实对于居家食堂而言,好吃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关键了。北京的餐厅在过去的几年里优胜劣汰的很厉害,如今比如太古里北区或者麦子店附近,越来越多的商业区域会有意识的找讲究水准质量的餐厅引进,虽然还远不比上海,但跟自身过去相比,好吃的地方已经越来越不难找了。
所以这些我所谓的食堂,除了吃的舒服这个基本要求意外,更多的一个特质,是简单方便,直截了当。更直白的说,就是:菜单一目了然,点什么不用动脑子,价格合适,服务恰当。
2 | 菜单里的小乾坤
莆田的饭点总是排队的,我要了个菜单,直接开始在点单纸上勾画。
倒不是对这里的菜有多熟悉,我没有去过福建,并不知道那里有哪些特色。就像我第一次去西贝,对西北菜其实完全没有概念。但这不妨碍我点餐,因为这些居家食堂做的很好的一点就是:菜单里特色菜,描述,图片直截了当,一目了然。
心理学上有一个理念,叫做“选择的驳论” (Paradox of Choice)。意思就是选择越多,人们选择障碍越大。但你又不能没有选择项。所以“满足值”在哪? 菜单工程师(对的, 美国有这样的顾问职业)Gregg Rapp的答案是:每个分类7-10个菜左右。
打开莆田的菜单,第一页就是“莆田十醉”。直接了当的告诉你,来我餐厅,这10个菜就是最特色。当然有别的选择,但是这样的排列,既满足了我们对主控权欲望,又不引诱起选择障碍。
相比之下,传统中餐菜单大大的一本,好几十页厚,翻到后面忘了前面,川菜粤菜淮扬菜东北菜什么都有,不知道本餐厅特色是什么,更不知道该点什么,只能靠套路和自己味觉偏好,味道往往不尽如人意,
图片和描述也是帮助决定的两大要素。《食物语言学》里就有提过:菜品描述中,单词的平均长度每增加一个字母,这道菜的价格就会上升18美分(这个陈晓卿老师有文章更详细的表达过,👈戳)。
当然,这个很抽象啦。举个例子:“大盘鸡”和“伊犁辣皮子烩大盘鸡”,哪道值98块,哪道值48块? 假如我把菜名扩展成:伊犁空运辣皮子烩北京新农夫农场180天散养大盘鸡,这道菜大概就可以卖128块了吧。
3 | 饭桌上的装逼哲学
没一会儿就入座了。5个人,我点了6个热菜,2个凉菜,5份餐后甜品。因为餐厅是我选的,往往也就免不了:梅姨说说看这家餐厅怎么好吃?这种问题。
这时候食堂餐厅菜单的另一大优势就凸显了:知识的临时抱佛脚。
“这家莆田是福建菜,在新加坡的一家有米其林一星。北京广州新加坡马来西亚都有,做得挺好的。上次来我专门点了扁肉馄饨,都是纯手工打出来的,汤里还加了醋解腻,很用心。” 我把点好菜的单子交给服务员以后,跟大伙儿开展了“知识疏导”。
其实哪里做了什么功课,这些内容全部都在菜单上。什么是扁肉馄饨,九转小肠特色是什么,酥炒芋心为什么是特色菜(福建特产荔浦芋头),这些都是打破一群人落座后无内容尬聊的优秀切入话题。
康奈尔食物研究院就曾经发表过一篇论文,表示:实践证明,一道菜的描述越详细,这道菜就越容易卖出去。这里面销售差距高达30%,因为人们会觉得同样的菜,他得到了更多信息,就比光一道菜名更值回票价。
而且你的描述就潜意识的暗示了食客这道菜的味道该是什么。比如:绵密纯黑巧克力慕斯配海盐碎片,即使你看不到海盐碎,你也会下意识的觉得这道甜品微微有盐津感。
而且这么多年的吃饭经验告诉我,你在餐桌上对于这顿饭的内容点评疏导越多,同桌的食客就更会对这顿饭产生认同感。同样的一桌菜,一桌人闷头干吃一句话不说,另一桌每道菜上来都会有个人做一些知识背景简介,然后大家品头论足一番,后一桌食客一定会觉得这顿饭更值更好吃。
前天晚上的莆田便是经典案例。每道菜上来我会稍微说下这道菜特色是什么,大家不仅吃的愉快,还不剩菜,纷纷表示这么好吃的东西,不吃完太浪费了。一大桌菜,居然破天荒的全部吃完完全没有剩,也是一大欣慰。
4 | 菜单上的价格学问
那天买单的时候价格是680,平均每人136。大众点评上显示人均是132, 基本上可以说是很一致了。
其实我所有的食堂餐厅都能做到这样的精准人均。比如西贝,如果我一个人吃饭,人均从来不超过60;如果两个人,人均也一定在100左右。菜其实每次都不一样,但是价格很稳定。
这背后也是有原因的。
定价经济学上有一个术语,叫Nested Pricing (内嵌价格),意思就是我在设计菜单的时候,把价格的字体,大小和菜名的字体大小保持完全一致,不做任何区分。同时价格就放在菜名旁边,不会让眼球去顺着找价格。因为只有这样,人在扫视菜单时,才会更可能直接略过价格,只点自己想要的菜。
同时,2、8作为结尾是一个很神奇的概念。在西方,定价9.95的货品卖的一定比10要多很多,2.25 和2块钱的差距微乎甚微。在中国,38一份就是比40一份看上去便宜很多,32就基本等于30块。其实这里面本质无差,只是人脑更倾向直接忽视最后位数上的数字,而不是好好做四舍五入。
吃罢,大家心满意足的回家。可以说这是顿“好饭”,但这种好不仅仅是味蕾上的满足,更是整个从点餐到吃罢过程中身心的一种不紧绷:我不用去思考点什么,我不用去计算价格,我不用去担心口味,我也不用担心吃饭过程中的尬聊。其实,这大概就是在当今社会下,一顿好饭的意思:好吃之外,一种无压力的用餐状态。
而做到这一点最秘密的关键点,就是菜单里的哲学。
文:梅姗姗
图:梅姗姗,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你常吃的食堂是哪些餐厅?分享一下吧!
点击标题,在这些文章里了解一大口
吃什么
去哪吃
听故事
看推荐
爱吃的人总会相遇。
上一篇:与他们同行丨2017 TOP30新锐餐饮品牌榜、TOP10新锐餐饮人物榜评选机制发布
下一篇:寻找时代的口感: BEST100中国餐厅榜提名餐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