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生活文章详情

去泉州吃一碗“舌尖上”的萝卜饭

2017-12-12阅读 588 一大口美食榜 我要关注

 

北方已经入冬,南国还似乎停留在秋天。


如果你随我步行来到泉州的开元寺,此地香火甚旺,氤氲中可以看到一副对联,传说源于朱熹:“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句话如同钥匙,可以开启泉州秘密。



泉州,地在闽南,知名度似乎不及临近的旅游城市厦门,然而这里的风物与文化更有可观之处。


人们描述泉州,更多时候会用到“制造业大城市”,“福建省GDP最高的城市”这些词。这里盛产民族运动品牌,这里的人爱喝轩尼诗干邑,这里农村比城市还发达。



而泉州并不仅仅如此。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宋之际,繁华一时,相传开元寺全盛时,有众数千,海内外硕德高僧,尝云集于此。而自宋室南迁,全国政治中心转移,衣冠人物,萃于东南,泉州人才辈出。


至今,这里还有大量的宗教遗迹,不是作为展览存在的,而是活的。泉州竟然能同时容得下各种宗教,除了我们熟悉的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天主教,甚至还有许多在中国古代流行的宗教,包括景教、祆教、摩尼教,这些宗教只在历史教科书里看到过,但是到了泉州,它可能就在你眼前,所以,泉州算是一座“宗教博物馆”。



在世界宗教发展史上,不同宗教间往往相互排斥、相互抵制,甚至引发战争大打出手,而长期以来几十种宗教竟能在泉州的一座城市、一个街区、同一庙宇中和平共处,不同宗教相互包容,友好共存的和谐的宗教气氛,使各个宗教得到了充分、自由的发展和交流。


从某意义上,泉州是守旧的城市:礼节繁缛、事鬼尊神、三纲五常。一座祠堂,一本家谱,生的规矩和死的秩序,从古至今都没有变过。种种宗教的庙宇都在,夹杂在其间的是一条条老街。



1 | 红砖古厝中的历史流变

 

最著名的一条是西街,早在宋朝,这条街就开始繁茂地生长起来,一千多年来,成了最踏实的回忆。这条古街区犹如一串耀眼的珍珠链,将泉州唐宋以来众多绚丽多彩的文物胜迹和古街古民居以及附于其间的名贤逸事、民间传说一一贯穿起来。还有著名的天后宫,建筑宏伟,没有厦门那种甜的发腻的小资风格。



这里既有弘一法师的圆寂之处,也有各路名人的出生之地。


比如位于鲤城区通政巷4号的苏廷玉故居。苏廷玉是晚清重臣,曾任四川总督,兵部侍郎,与林则徐一起抗过鸦片。晚年还乡之后,就居住于此。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闽南建筑,红砖大厝,五进五开。面积有4000平米,可以一览闽南建筑与文化。


到泉州的第一日,我们除了游荡泉州的古迹,还要在这座古厝之中吃一餐特别的晚宴。我们邀请了泉州菜的老师傅做一餐有趣的私房晚宴。餐桌之上,我们邀请了当地民间艺术家,表演一些闽南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厝幽静,南音委婉,餐食丰美,这一餐算是定基调,闽南风物,才渐入佳境。



一座古厝已经令人难忘,如果一个古厝的村落,是不是会更令人惊喜?


第二天,我们准备去晋江。晋江在许多人心目中,似乎比泉州更为有名,这里算是中国鞋都,中国著名的运动鞋品牌大多发迹于此。当地人戏称,“晋江养活了CCTV5”,大概是这里的运动品牌的广告投放量之大。



晋江是福建最富有的城市,所以才有能力反哺文化。五店市就是一处古建筑群落。街区内遍布着宗祠、寺庙、民居、商铺等多样性建筑,保留的明、清、民国至现代各个时期的民居建筑是晋江特色风貌建筑的典型代表,有夯土房屋,也有闽南传统宫殿式红砖建筑,更有中西合璧的洋楼和西洋建筑,拥有蔡氏宗祠、庄氏家庙、石鼓庙及布政衙、蔡妈贤宅、朝北大厝、庄志旭宅、宛然别墅等100多处历史风貌建筑。


行走期间,可以最真切的感受闽南风格的杂糅与开放。在近代之后,闽南的文化就是面向大海的,一批批闽南人命悬大海,远赴东南亚,开疆拓土,所以闽南后裔遍布东南亚。他们带回来财富,也带来西洋式的建筑风格。这些建筑也是了解闽南机密的一部分。

 


当然还是要去海边。大海就是闽南人的宿命,他们靠海而居,也靠海而生,也把自己的命运寄托给大海,所以这里每处都有妈祖庙,用来保护一代代出海的人们。我们准备去的一个渔村名为下伍堡,这里是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一代代渔民在此生活。我们去赶一场海鲜市集,都是最新鲜的本港海鲜,这几乎算是最原始的渔村生态,但是只有在这种地方,才可以感受到本地滋味。

 

泉州有趣的地方颇多,但是我想来想去,还是准备带大家去一处非常有意思却很小众的地方:永宁卫城。今年国庆的时候我曾单身前往,意犹未尽。



永宁卫城,建成于明初,为抗倭所建,明代抗倭有两大名将,一是戚继光,一是俞大猷,俞大猷曾驻守在此。世事沧桑,如今的永宁卫城成为一座稍微破败的老城。这里有人居住,石板街曲径通幽,城中道路复杂,犹如迷宫,可以见到隋朝就有的庙宇,也可以见到明朝时候的建筑,晚清的西洋风格建筑闪闪发光,文革时期的语录也隐约可见,学校门口有篮球场,少年们在夕阳下打篮球,有老人在门口聊天,有孩子在古街上游玩……


这些情景已经很难见到了,有一些古镇,完全成了景区,比如这两天互联网大佬聚集的乌镇;有一些古镇在扮演历史,其实都是商业化的无聊,比如丽江。这里没有常见的小商品泛滥,也没有各种咖啡馆小清新,仅仅是一个古镇古街,人们生活其中,游客很少,正因为此,身处其中,才更觉得珍稀。不同历史时期的断层都在此地融合。

 


2 | 一餐萝卜饭的乡愁

 

在前两年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中,介绍了一款泉州萝卜饭。我还记得那一段深情的台词:“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泉州人把家乡的味道称为“古早味”,泉州萝卜饭就是古早味的代表。那一集讲述的是泉州石狮归侨老人程世坤回乡定居“摆桌”(宴请乡邻)的场景。介绍了泉州萝卜饭的做法:沙土萝卜、八分肥两分瘦带皮的肥肉,与香菇、海蛎、虾干同煮,肉的丰腴,萝卜的清甜,米粒的饱满,搭配成一种简朴又丰饶的主食。


出品这款萝卜饭的餐厅是石狮的绿岛餐厅。这是石狮最著名的餐厅,几十年来一直以食材讲究用心闻名。我去过石狮的绿岛,在吃了许多美味之后,品尝到了这款萝卜饭,原本以为再也吃不动了,然而一口忘情,那种清甜,那种芳香,我不知不觉竟完全吃完,且意犹未尽。



我们会在绿岛国际酒店的总统套房里,准备一餐堪称豪华的美食大餐,当然这一餐也会有我们的好朋友轩尼诗倾情搭配。


闽南风格的菜品以海鲜为主,得其鲜味的食物最为搭配的轩尼诗干邑,葱姜蒜炒能逼出X.O的醇香,原味清蒸能伴随V.S.O.P的甜美,而闽南最经典的酱油水,配上餐桌上的“大将军”百乐廷,则有种大闹东海的气质,这种东西方文化在一餐食物之中的交流,也是闽南精神之魂。


绿岛的主厨叫杜武汉,大家都叫他阿汉,虽然叫武汉,他其实并没有去过武汉,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石狮人。他们家的大菜小吃数不胜数,我喜欢他们家的斗鲳,斗鲳最妙的部位是唇,有一种胶质的快感,感觉是唇吻;当然也会有闽菜之首的佛跳墙,可以想象一口香浓的温情;还有时令的大闸蟹肉煲花胶,大闸蟹的做法我吃过许多,但是从未见过大闸蟹与花胶如何搭配,非常期待。也喜欢这里的松茸包,一种这里独有的点心,真的叫人欲罢不能。



在饭桌上,还有一道非常别致的文化大菜,具体是什么,我要卖个关子,到了你才可以发出尖叫。


如果晚餐过后,兴致未减,当然还有本地宵夜伺候。泉州石狮是一个不夜城,越是后半夜越是忙碌。街上各种批发服装的档口都在深夜忙碌。自然少不了宵夜,王吉螺仔摊位于老城区新华路旧百货大楼斜对面,他家的钉螺鼎鼎大名。钉螺用花生酱炒制,口感很别致,刚好可以搭配这个深秋的温度。旁边不远是牛头狮,各种牛肉汤,宵夜都在街边的小店,有的经营了几十年。



在冬天的石狮街头深夜,我能想到最美妙的吃法是:各家买一些下酒的小菜,来到一家熟悉的摊贩,做一个牛肉的打边炉,小火沸腾中,喝下街边落拓一杯酒。

 

一杯酒之后的人生似乎才完整,然而盛宴之后的泉州之旅还在继续,无论是下海,还是老街,无论是严谨务实的闽南人,还是一段与宗教烟火关联的历史,最令人回味的,是一段烟火人间的情谊。

  



3 | 十二月底泉州美食行


十二月22号到24号,我们组织了一场泉州美食行,由大口组组长小宽带队,邀请你来泉州做客。好朋友轩尼诗也为我们带来了三款美酒——轩尼诗V.S.O.P,轩尼诗X.O和轩尼诗百乐廷


轩尼诗V.S.O.P包容性强,适口度高,无论街头美食还是高端食材,都百搭百变。



轩尼诗X.O则稳重醇厚,饱满而层次丰富,回味甘辛悠长,优雅中带着馥郁,从市井的轻快中转变成厚重的力量。



轩尼诗百乐廷则是饭桌上的大将军,馥郁的花果香气,优雅的口感,老一辈香港人译为“杯莫停”,花果香与海之鲜相互缠绵,驱寒增香,实在绝妙。



十二月底,泉州寒意未至,秋风正浓。让我们一起在泉州的老街古镇中细细品味闽南文化的传统与融合,在琳琅的餐厅和宵夜摊间寻找海的味道。


你,一起来吗?




▼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至GOEAT购买


文:小宽

图: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点击标题,在这些文章里了解一大口


吃什么

烤串 | 卤煮 | 肥肠 牛肉面

烧鸟 | 小龙虾 | 煎饼

菓珍 | 桃子 | 冰粉 | 杏仁豆腐


去哪吃

成都 | 上海 武汉 广州 | 台州

南京 | 云南 | 潮汕 | 天津


听故事

大董 | 冯唐 | 董克平 | 侯德成

钱粮胡同 | 三里屯 | 雅宝路 | 胡同


看推荐

Best 100 | 北京小馆 

牛肉拉面 | 潮汕火锅 | 精酿啤酒

吃肥肠 早点 | 涮羊肉 | 冰品  




爱吃的人总会相遇。

上一篇:我戒了贪痴嗔怠妒,却戒不了魔都这7家西餐厅

下一篇:寻找变革了我们餐桌的英雄

分享到:

相关文章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