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讯文章详情

他是孔子嫡传,却坚持用一生钻研曹雪芹风筝

2018-03-26阅读 161 新浪新闻 我要关注

新浪文化倾情打造【大国匠人】项目

【大国匠人·手艺物语】+【大国匠人·遇见非遗】

--技艺雕琢时光之影--还原匠人最初模样--

--人与技艺日日相依--传递暖心匠人精神--

第十七期


孔令民

曹氏风筝第二代传人

四十年如一日

遵循曹雪芹写

《南鹞北鸢考工志》的初心

做最正宗的风筝

帮助更多的人

] 孔令民,1946年出生,曹氏风筝第二代传人,孔子嫡传76代后人,民间艺术家,工艺大师。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曹氏风筝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7年12月28日,孔令民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 曹氏风筝源于清代小说家曹雪芹为残疾人谋生所著的《废艺斋集稿》的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

1943年,孔令民的父亲孔祥泽在校学习期间,在日籍美术教师高见嘉十的撮合下借到了《废艺斋集稿》第一卷、第二卷、第七卷和第八卷书稿抄录,但被提出了不可拍照、30天内完成等苛刻条件。


] 孔祥泽经过26天紧张抄录与临摹只复制了部分内容。而后手稿被邮寄回日本,至今下落不明。孔祥泽几十年如一日潜心钻研,取曹雪芹风筝佚稿的精华,按照曹雪芹风筝图谱“扎、糊、绘、放”的四种技艺进行复制,终于自成一体,试制成功清代流行的风筝。(图为孔炳彰作品“孙悟空”)


] 孔氏家族中无人姓曹,孔祥泽为了纪念和颂扬曹雪芹先生在风筝制作技艺上的功绩,没有使用自己的姓氏而是将自创的风筝命名为“曹氏风筝”。如今孔令民80后的儿子孔炳彰,也接过了家族世代对曹氏风筝技艺的传承。孔家家中摆放的风筝已多为孔炳彰制作。


] 曹氏风筝的代表作是燕子风筝,而且每种燕子都有自己的讲究:肥燕是雄健有力的雄燕、瘦燕是能歌善舞的雌燕、小燕是天真的小孩、新燕是弱冠的少年,还有比喻夫妻的比翼燕、象征长寿的耄耋燕,各个燕子的图案花纹也各有不同,非常精美。


] 除了传统的燕子风筝,孔令民还在原本的制作技艺上进行创新。制作出了一系列神态各异,惟妙惟肖的风筝作品,其中一部分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图左《喜从天降》图右《七品芝麻官》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 制作风筝的每一步,都凝结着制作者的心血。一套简单的刀具,一盏酒精灯,几把尺,就是扎风筝的全部家当,做一副好骨架,其实“活儿”全在手上。(图为制作曹氏风筝的工具)


] 制作风筝主要是四个步骤,即扎、糊、绘、放,每个步骤又有不同的环节、要领和注意事项。扎,是风筝起飞的基础和关键,一个风筝的好坏首先要看骨架。


扎骨架细分为劈、刮、烤、扎四道工序,而劈即为将竹子按照粗细需求劈好。(图为孔令民正在劈竹坯)

] 将竹子劈好后,还要按照需求将竹子表面刮干净,并刮到所需厚度。这一步称为“刮”(图中孔令民正将竹坯刮至所需厚度)


] 将所需的竹坯刮至薄厚适中后,要进行“烤”,孔令民拿出了一盏酒精灯来烤竹坯,他介绍说几十年前条件有限,烤制竹坯都是用油灯。


] “烤”是为竹坯塑形的关键,用酒精灯让竹坯均匀受热,并将竹坯里的油烤出来,这样烤出来的竹坯做的骨架不容易变形,这也是曹氏风筝经久耐用的秘诀。


] 竹坯在均匀受热后,双手用力使其弯曲变形。完成风筝所需造型后不要松手,待冷却之后竹坯就会形成所需的造型,这是一项考验耐心与技巧的步骤,但在孔令民的心里早已烂熟于心。


] “扎”是完成曹氏风筝骨架的最后一步,将不同部位的竹条组装起来,扎制时两边骨架的长短、薄厚、软硬以及受风、泄风的面积都要对称。

孔令民说“扎制的时候要在可能的范围内减轻自重,要有相当的强度。无论竹子是否用火烤制,都要保持均等的弹性。 ”


] 除了轧制一些简单的平面风筝骨架,孔令民也会扎一些比较复杂的立体风筝骨架。这种扎艺不仅仅可以服务于风筝制作,同样原理可以制作宫灯等工艺品。


] 在轧制好骨架后,要在骨架外粘糊上燕子的翅膀。 “糊纸的工作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糊也是决定起放成败的关键。

风筝糊好后都要自然、平整、随形,不能松懈,不能凹凸不平、皱巴巴的。糊软翅时尤其要注意,竹子的长短、薄厚以及画面大小和画面糊完后的松紧程度。”孔令民说道。


] “绘”即是在糊好的扎燕儿表面绘制吉祥图案。曹氏风筝绘画运用的是意匠手法,采取谐音取意和拟人化方式,要点是“繁而不烦,艳而不厌”。

为保证风筝的放飞,在绘画的时候要把握好艳丽色彩和色彩浓厚的度。如果画面过厚会影响风筝泄风,导致放飞效果不好。


] 曹氏风筝讲究情趣,要神形兼备,不止造型像,放起来也要有动态。

为了增加风筝“放”时的情趣,孔令民制作了放飞附加物,通过机关可以在放飞时飞撒小纸片,其精细程度一点不比风筝弱。


] 孔令民认为非遗的传承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传承。他常常去小学教学风筝制作,图中的风筝是他为了教学准备的半成品风筝,扎和糊的难度已经大大减小,只需涂上颜色就可以放飞。


] 孔令民认为非遗传承人的身份是一种责任。“传承的不光是技能,而是传承一种精神。”

他讲的最多的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为社会服务,这是从曹雪芹写《南鹞北鸢考工志》就建立起的精神内涵,这才是曹氏风筝作为非遗传承中技巧之外更重要的人文精神。


01

非遗手记


  在父亲孔祥泽的影响下,孔令民可以说从小就与风筝结下缘分。父亲出身世家,在大学时因巧合与风筝结缘,后来在曹雪芹风筝图谱《南鹞北鸢考工志》基础上发掘出曹氏风筝的技艺。


1970年代末插队回来的孔令民协助社队办了风筝厂,几十个人,里面有许多残疾人,孔令民说那时候没有非遗的提法,但是他们家就这么做了,依着曹雪芹当初写《南鹞北鸢考工志》时的初心,就是为了帮助残疾人和穷人,教会他们谋生计的手段。


一转眼快四十年,如今曹氏风筝已经成为中国风筝的代表,孔令民和他的父亲与儿子三代人成为非遗传承人,他们的作品也被国内外诸多博物馆收藏。


孔令民向记者介绍:“曹氏风筝可分‘四艺’,扎、糊、绘、放。”具体来讲,扎就是用竹坯组件风筝的骨架,很大程度上讲,扎是风筝制作中最重要的环节,决定了风筝的造型和飞行能力,除了考虑造型美观,更要考虑力学原理,古时是以阴阳的理论阐述空气动力的。


从工序上讲扎主要分劈竹子、刮竹子、烤制和组装四步。


 而“扎”本身算是一种技术载体,利用“扎”的技艺除了制作风筝还可以制作宫灯等传统手工艺品。


而“糊”,就是选择合适的纸张覆盖风筝的骨架,如同是制造风筝飞翔的肌肉。

而“绘”更好理解了,在糊好的风筝半成品上绘制图案。曹氏风筝代表了中国文化艺术传统,从清代开始了图案的“人格化”,孔令民以最常见的扎燕儿风筝举例,扎燕儿风筝就有大人小孩、男性女性的拟人化形象,孔令民觉得这个跟西方的卡通是相通的。


孔令民向记者介绍,风筝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不过它作为民俗传统在今天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比如古代放风筝多是在清明前后农闲时节,通过放飞和放走风筝来释放压力祈祷希望,而如今放风筝已经逐渐成为全民健身和大众娱乐项目,广受群众的喜欢,而且把风筝文化融入到旅游业当中,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而曹氏风筝的传承在全国各流派风筝中也做得最好,孔令民告诉记者全国至少七成的风筝制作学的都是曹氏风筝。


孔令民认为非遗传承人的身份不光是一种荣誉,它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传承的不光是技能,而是传承一种精神。”


他讲的最多的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为社会服务,这是从曹雪芹写《南鹞北鸢考工志》就建立起的精神内涵,这才是曹氏风筝作为非遗传承中技巧之外更重要的人文精神。


01

非遗知识


曹氏风筝工艺是根据清代《南鹞北鸢考工志》所记载的风筝图谱及歌诀在北京传承至今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总结出43种风筝扎、糊技法。


并将工艺流程归纳为扎、糊、绘、放四艺,以风筝作为载体反映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并运用意象美学、拟人化和图案化的表现形式,体现出较高的传统文化价值。


曹氏风筝是用竹子、纸张、绢、绸等材质,经过扎、糊、绘等工序制作而成的。该制作技艺具有选料精良、工艺细腻、色彩艳丽、造型优美等特点。


它运用仿生学原理,采用独特的“脱胎”技艺制作的飞禽动物等风筝作品,栩栩如生,减轻了风筝的重量。曹氏风筝作品样式新颖,种类繁多,表现内容有:历史典故、风物传说、民俗风情、仿真写实等题材,具有鲜明的古都文化特 色。


2011年,曹氏风筝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文化拾物

上一篇:看了这两张照片,我想通了:世间除了生死,并无大事!

下一篇:“武统”台湾怎么打?解放军中将:六种战法,三天拿下

分享到:

相关文章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