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0日,保罗·博古斯去世在自己出生的那张床。
他一辈子都住在那个地方 — L’Auberge du Pont de Collonges(科隆知桥下客栈)— 从出生,到第一颗米其林,到第三颗米其林,到获得本世纪最伟大的厨师,到去世。
1.
保罗博古斯的一天,一般从早上6点的菜市场开始的。
里昂有两个菜场。博古斯喜欢去的,是Marché St.‐Antoine(简单的叫它圣安东尼吧)。那是个村子周围菜农自发组成的菜市场,规模不大,但东西都是农民早上刚摘的。新鲜味道好是基础。
博古斯喜欢逛的圣安东尼菜市场
这里的菜农大多都认识博古斯,自家的好东西会专门收起来给他。倒不是因为他出的价高,里昂自身就带着一种“好食材要给对的厨师”的底蕴。而博古斯的客栈是镇上唯一的米其林三星。
买菜的时候,博古斯总会遇到隔壁餐厅的厨师朋友。大多数的日子,他们会找个咖啡厅坐下来,喝杯咖啡聊聊天,吐槽一下身边的事儿,然后各自回到餐厅开工。差不多9点,博古斯回到家,换个衣服,就会坐在餐厅里。
自1970年开始,博古斯就很少踏入后厨了。这是他有意的为之,他希望自己培养出来的厨师可以不被拘束的做菜。而他的主要责任,则是品控以及与客人交流。
2.
博古斯祖上7代都是做厨师的。
传奇厨师保罗·博古斯
1634年,在距离里昂北部7公里左右的的“金山旁的科隆知”小镇,第一个博古斯种起了酿酒葡萄。就在如今博古斯餐厅附近的位置。那时候,周围只是河流。那个博古斯在水流边搭了个风车,靠给村里居民磨麦子赚点外快。
那时的村民,警惕性还是很高的。害怕磨麦子的时候缺斤少两,就看着麦子磨。这时间可长了,大家也要吃饭。不久之后,第二个博古斯决定搭个小屋子,卖些刚从河里抓来的炸鱼,隔壁村的奶酪,山上葡萄酿的红酒,供大家吃饭。
这样一代代,小屋子变成了大屋子,炸鱼变成了更正式的菜。7代之后,保罗·博古斯出生了,就在祖上留下的这个房子里。此时家里的产业已经变成了小旅馆加小餐馆了,自己的爸爸仍是后厨的厨师。
博古斯家族世代经营的科隆知桥下客栈
里昂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在保罗·博古斯风生水起的1970年代,在法国你大概找不到第二个常住居民仅为53.5万(差不多一个天通苑的人口),却有着14个米其林1星餐厅,三个米其林2星餐厅和一个米其林3星餐厅(博古斯家的客栈)的地方了。而里昂作为法国美食第二大要地的地位,一直延续到今天。
3.
博古斯很聪明。他一开始,就没跟爸爸学做菜。
1942年,16岁的博古斯跑去爸爸朋友的餐厅实习,打下了后厨工作的基础。然而接踵而来的是二战,博古斯进入了法国军队。在一次和德军的交火中,他被子弹打中,差点丢了性命。是美国的战地医院救了他,所以博古斯对美国一直很有好感。
因为受伤,博古斯不得不从战场归来。他重新投入厨房学习。第一个老师,是历史上第一个同时拥有2家米其林三星餐厅的主厨Eugenie Brazier,而且是一个女人。
她的历史记录直到60年后才被阿伦·杜卡斯接手,但她却被历史遗忘了。这里面也有一段悲伤的故事,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说。
Eugenie(左)与我们后面提到的法餐宗师费南德(右)
Eugenie是一个“不走寻常路”的女厨师。
在当时重油重酱汁的旧法餐体系下,Eugenie的菜走的是轻盈的路线。比如传统的制作方法会把鸡肉和洋蓟共同放在奶油酱汁里烹饪,Eugenie就会端上一个奶油烹饪的鸡肉,而洋蓟则保持自己的本味。
有人说从Eugenie开始就产生了新法餐,但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Eugenie带来了新法餐的萌芽。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她还只是一个独立的异类。
Eugenie并不是那会儿的当红辣子鸡。那时候最火的主持,是Eugenie的好友,后来的新法餐之父费南德·波因特(Fernand Point),他也是一位讲究减少旧法餐仪式感,注重食物本味的厨师。各国政要来到法国,必须到费南德的餐厅去拜访。
博古斯找到机会,就跳槽了。这一跳就是6年,博古斯成了法餐宗师费南德最得意的门生。
4.
很多人说保罗博古斯是新法餐的创始人。
新法餐,顾名思义,就是和之前的法餐不大一样的一种新体系。旧法餐的体系由如今丽思卡尔顿的创始人之一奥古斯汀·埃斯科菲创建,讲究的是仪式感,宏大感。一顿饭吃3个小时,用非常昂贵的餐具,菜肴主要以重奶油为特色,因为要掩盖当时因为没有冰箱,无法有效保存食物而带来的潜在略变质的味道。
黑松露酥皮汤就是博古斯发明的
而新法餐,则是讲究从简。从仪式上,味道上做减法。不再过分强调奶油松露鹅肝这些高油脂高香气的提味计,而是开始回归食材的本味。
博古斯不同意这样的标签。他总是戏虐:哪有所谓的新法餐,我又没有创造什么新东西,我就是减少了东西而已。这个名字也不是我发明的。要说新法餐和旧法餐的区别,我看大概在账单上吧!
这并非完全谦逊之词。在1972年的一次采访中,博古斯给出了自己烹饪风格的来源。
“现在越来越多的有钱人有汽车了,他们有的时候开车过来,其实下午还有会要开,还有很多事儿要做。他们没时间坐3个小时吃一套大餐,重油重味的风格也不适合他们下午继续工作。我见到过很多开着车穿着正式的人,中午来我这儿就点一道主菜,酒都不点,吃完了就走。我觉得这样很好啊,为什么一定要点酒呢?我们的存在就是为了食客,那么食客越来越多的有简化的需要,我就为他们提供这样的服务。”
而发现这样现象的,不只是他,还有很多其他的厨师。他们联手,共同开始往简化法餐上努力,从而带来了新法餐运动。
与其说保罗·博古斯创造了新法餐体系,不如说其实是:时势出英雄。
5.
保罗·博古斯不是一个完美的英雄。
女人。
保罗·博古斯对待女人的态度,是一种征服者的自信。
他一生中,有3个固定女人和一群随机性伴侣。那三个固定女性,一个是妻子,两个是情妇。她们彼此知道对方存在,但又“和平相处”。保罗以她们的和平相处感到荣耀,认为只有如他般有能力的男人,才能如此把握平衡。
博古斯与妻子
或许是在战场上受伤,差点死去的经历;又或许是法国人的一种天性,保罗对于“及时行乐”有着超凡的理解。他知道自己的一切都是厨艺和与之伴随的名声带来的,他坦然接受,并从不避讳谈自己对女人的欲望。
“我觉得女人和食物有很多相同点。我们贪婪的吞噬着彼此的目光,同时对彼此的身体产生饥渴的欲望。”保罗会用很多食物的动词来描述女人。
而对女性的欲望,也影响了他对”职业女性“的看法。
在他主宰厨师界的1970年代,他曾公开对媒体说:女人只应该出现在床上,而不是厨房!而他一生,也很少提及他的第二个入门老师,米其林史上的传奇女主厨Eugenie。他以自己是费南德的门徒身份而自豪,但几乎没有谈过自己和Eugenie学习的过程。
他对于后厨和女性的观念,直接影响了70-90年代的后厨系统。直到今天,女性还是餐厅后厨里的稀有动物。
6.
博古斯凭借自身的聪明和当时的大时代背景,换来了一生的荣耀。
1956年,从费南德·波因特学成回家的保罗和爸爸开始继续经营科隆知桥下客栈。但没过3年,爸爸就去世了。
1958年,保罗一个人扛下了科隆知桥下客栈的运营,并开始主攻餐饮部分的打造。
1961年,餐厅获得了米其林一星。同年,他去参加了法国最有尊望,也最艰难的比赛“法国手艺人大赛”(Meilleurs Ouvriers de France),并取得了终身有效的法国最佳手艺人称号,从此带上了标志性的红白蓝领子。
1965年,餐厅获得了米其林三星。并在此后的52年,再也没有掉过等级。保罗·博古斯的科隆知桥下客栈,是历史上保持米其林三星历史最悠久的餐厅。
餐厅的米其林三星标志
1983年,第一届法国里昂国际酒店餐饮业大展(Sirha)在里昂召开,作为名誉主席的博古斯建议增加一项厨师现场竞赛的环节,让有能力的厨师真正的以“现场直播”的方式打擂台。这一建议被采纳和保留了下来,并且成为了如今厨师界的奥林匹克”博古斯世界烹饪大赛”,参赛者全都是拥有米其林三星左右级别餐厅的主厨或副主厨,也是厨艺界竞争最激烈的比赛。
博古斯世界厨艺大赛上,米其林三星主厨托马斯·凯勒带领团队参赛
2011年,保罗被美国烹饪学院授予:本世纪最伟大厨师称号,而他的门徒也陆续成了厨师界的前辈,米其林三星餐厅的持续拥有者。
用保罗自己的话就是:这一辈子,是运气,勤奋和健康身体加起来的结果。但到这个年纪,我知道这一辈子不可能什么都有,我没什么可以后悔的了。
博古斯没有儿子,私生子杰瑞米虽然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了厨师,但是无意接手科隆知桥下客栈。这家历经7代的博古斯餐厅,未来会何去何从?且看且听吧。
愿博古斯走好。
文:梅姗姗
图:图片来自于网络
一大口·大口有福年货礼盒火热发售中
点击标题,在这些文章里了解一大口
吃什么
去哪吃
听故事
看推荐
爱吃的人总会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