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讯文章详情

14岁少年被麻省理工录取?谁在制造神话...

2017-12-09阅读 186 新浪新闻 我要关注

导语

6岁编程,8岁建网站,13岁创公司,14岁被麻省理工录取成为“预科生”……最近,山东莱阳14岁的李某某被封神童,却引发媒体扒皮其“造假”。而莱阳教体局却有人8日下午表示,“看到(签约的)照片,不会存在差错”。究竟真相如何?

◆ ◆ ◆  ◆ 

少年被麻省理工录取?

最近,一位山东莱阳的同学李某某成了“网红神童”,不少人自叹弗如。全国很多媒体也纷纷报道。

然而,很多认真看了这则新闻报道的网友们,却很快发现了这位”神童”的诡异之处......


首先,李某某自称被“麻省理工大学”录取。但众所周知,麻省理工全称“麻省理工学院”(MIT),而非“麻省理工大学”。

可能是口误?但录取时间也令人怀疑。根据MIT官网查询,MIT本科入学申请截止日期是11月15日(春季入学)和3月15日(秋季入学)。

莱阳市教育体育局提供的邮件截图显示,李向楠与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签约时间是在10月13日。记者查询发现,麻省理工学院本科春季入学申请的截止日期是11月15日,也就意味着还没到申请截止日期李向楠就被录取了。


在MIT的官方新闻中,最近一次报道被MIT录取的“神童”是2015年,15岁的印度裔美国人Ahaan Rungta。如果中国14岁男孩李某某在申请截止前,就已被录取,为什么MIT没报道?

截图自MIT官网

媒体报道还晒出两封邮件截图,矛盾颇多。虽然落款不同,但却是同一个发件人“david lee”。


第一封来自“华南理工大学”。抬头名字打错;正文“我校有关领导从有关方面得知”说辞模棱两可;落款,只有学院、姓名和日期,职务、联系方式都没有。

8日,华南理工大学宣传部也对“李向楠收到过华南理工大学邀请函”的说法进行了回应,宣传部的卢老师称,邀请邮件并不是该校老师发的,邮件中落款的计算机信息与工程学院王坤老师,查无此人。


另一封据说来自“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更是漏洞百出。中英混杂(抬头落款英文,内文中文);收件人“我自己的邮箱”;落款居然是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

“William Jafferson Clinton”大家是不是觉得看着有点眼熟?是的,这其实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全名,而且其中的Jefferson还拼错了。经过检索,不仅克林顿与滑铁卢大学没有关系,而且那所加拿大大学的教职工里也没有人与克林顿重名。

参与的比赛活动存疑

12月8日下午,关于李向楠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的情况,莱阳市第二实验中学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校方认为“这件事是真的”。


工作人员也表示,李向楠及其家长已经不愿再对外回应此事。


记者注意到,莱阳市教育体育局发布的文章中,2017年曾出席在香港举办的《IDC商业高峰论坛》。不过,承办这项论坛的国际数据公司(IDC)官网显示,论坛今年没有一场活动是在香港举行的。


至于李向楠曾经发表主题演讲、参加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国际互联网发展论坛”,公开消息中完全查询不到。


同样查询不到的,还有李向楠曾经参加并获得二等奖的“ACPC国际大赛”。

获奖证书上的颁发机构显示为WTO(世界贸易组织)

最接近“ACPC大赛”概念的赛事是“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竞赛),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项比赛是由美国计算机协会(ACM)举办的程序比赛,但工作人员表示并不知道所谓“ACPC”这项赛事。


这名工作人员强调,国际大学生程序竞赛,不涉及初中生,“当然更不是WTO举办的。”


唯一符合以“ACPC”为缩写的一项赛事是“阿拉伯大学生编程大赛”(Arab?Collegiate?Programming?Contest),这是国际大学生程序竞赛的一项资格赛,但只针对阿拉伯国家的大学生举行。

注册的公司经营异常

莱阳市教育体育局此前发布的文章中说,李向楠在13岁时注册成立了莱阳喔普云计算有限公司,这也是莱阳首家学生公司。但一个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创办公司?

工商注册信息显示,莱阳喔普云计算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11月29日,当时的李向楠确实是13岁。


该公司目前的法人代表为高贵珍,股东为李向楠,监事为李少刚。但这并不是一家状态正常的企业,已于今年7月12日因“未依照《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第八条规定的期限公示年度报告”为由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信息。记者拨打公司联系电话,被告知“电话已被限制”。

而在众筹网站上,这家莱阳喔普云计算有限公司的PPT制作人,居然也叫David Lee。 

至于李某某研发一款3D扫描仪, 在今年4月份一篇报道中,李某某只是一位王姓同学的“小助手”。


似乎唯一能够得到证实的,就是李向楠曾在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今年4月12日,山东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的网站公布了《第32届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名单公示》,获奖者中确实有来自莱阳第二实验中学的李向楠,获奖项目为“65游戏之盾程序”,没有提及获得的奖项,和宣传中“李向楠自主研制的《反游戏程序控件》在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一等奖”的说法有些差异。

山东莱阳教体局回应

12月8日下午,山东莱阳市教育体育局宣传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网传“14岁少年被麻省理工录取”稿件,系由于莱阳教育系统宣传员所写,“初衷就是想说明这个孩子比较优秀,电脑有一定的水平,在这方面有一定的特长”,并多次强调是“宣传需要”。


至于报道中内容的真实性,在网上产生质疑后,教体局已要求该少年的家长提供相关证件,交由教体局及莱阳市宣传部门审核。其表示,莱阳教体局将对这一事件进行调查。但该李姓学生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一事是真的,“我们看到了(签约的)照片,不会存在差错“。


该教体局工作人员称,该生正式的签约文件正从美国邮寄到莱阳的途中。并且签署的文件中还提到,由于李向楠还是初中生,就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可能要到2020年读完高中后。“意思就是先签约,别给别的学校抢去了。“他说,“人家没有必要撒这样的谎。“

而针对网络上质疑者提出的几大疑点,8日,莱阳市教育体育局行政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则表示,目前教体局正在整理该李姓学生的证明资料,即将公布调查结果,向社会中对于此事的质疑声做出澄清。

麻省理工否认签合同

12月8日晚间,麻省理工学院录取办公室工作人员回应记者称,麻省理工学院不存在主动和学生签合同的情况。所有的学生都是通过同样的程序被录取的,即在高中最后一年开始申请。

媒体评论:

谁需要这样的教育神话?

就事件当前进展来看,证据说辞遭遇打假,华南理工出面澄清,麻省理工回函解释,莱阳教体局先是发声力证,又含糊称“宣传需要”。舆论的浪潮正在逐渐倒逼真相的曝光。


而就事件发展过程来看,媒体间的报道多有抵牾。只不过这一次,背锅的不应只是的媒体,更应该问责的恐怕是莱阳教体局的“宣传需要”和更多为了配合“宣传需要”而涉嫌伪造“神童”的相关人员,这其中有山东莱阳第二实验中学的宣传员、教员,恐怕还有该校负责人和小李同学的家长。


从家长的角度,家有神童,面上有光,而“神童”的影响远不止于当下的疯狂报道,更在于未来的教育资源。所以望子成龙的家长何乐而不为?上一级到学校,孔孟之乡出神童,于情于理皆“有据可循”,如此政绩岂可埋没?当然要上报,当然要大报特报!再上一级到莱阳教育部门,神童岂有不宣传之理?于是顾不得核实真伪,马上倒逼下级“挖掘”更多值得见报上网的细节,最好是数字。于是上下一心,让小李同学从“莱阳第二实验中学天才”摇身一变成为“中国神童”。这其中隐藏的流程,互相勾连的利益,不可不追究,不可不严查。


但我更关注的是“宣传需要”。家长望子成龙,学校教育部门竭力宣传包装,各路媒体对“神童事迹”随手转发传播,这一爆款制作流程本身值得反思。除了各环节上职业操守的缺失,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即社会对于“神童”依然有着强烈的潜在关注。试问:一个“14岁被麻省理工学院预科录取的”儿童是否需要如此宣传?


我们做一个不负责任的假设。假如“神童”确有其人,那么下一步便是当地教育部门主动牵线,安排专访“神童之父”、“神童之母”、“神童之家”、“神童之师”、“神童母校”;再下一步可能是登上综艺节目,与世界“神童”一较高下;再下一步,“神童”可能就在麻省理工校园内网络直播了。总之,这个爆款题材的影响会持续,产生的经济利益非常可观。


毫无疑问,天才少年,尤其是和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天才少年,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话题。所以对于学校、教育部门、媒体、大众而言,关注身边天才,如同聚焦天下奇人,无可厚非。


但是小李同学的身份真伪之所以能掀起如此舆论巨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地教育部门的虚假包装、媒体的过分渲染与公众的过度期待,三者共同导致了巨大的心理落差。这种过分包装渲染和过度期待并不针对小李个人。对家长和当地教育系统来说,这是一种面向“神童”群体的宣传需要,对于媒体和公众而言,这是一种对“神童”群体挥之不去的崇拜。许多人期待着中国出现一位神童,期待见证一个奇迹,期待这个奇迹不断延续,于是不论是否名副其实,先把名片打出去总是首选。这其实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孩子、对教育不负责任。最后小李同学被夺去“神童光环”,打上“少年神棍”的烙印,受伤的还是孩子。


我们常说自古英雄出少年,所以家长、教育部门宣传神童,是想借此栽培一个英雄。媒体聚焦少年天才,公众期待少年天才,也多是想见证一个英雄的成长历程,有些人甚至想复制英雄的成才模版。但是他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出了偏差。自古英雄出少年,虽是先有少年英雄,再有英雄,但其实是人们先看到英雄,再想到英雄少年。在终点回望起点总结经验,和在起点遥望看不见的终点,两者不可等同。和当年的中科大少年班类似,不是现实一次次让他们大失所望,而是他们本身的期待就是虚妄。


所以在这件事情上,当地教育系统应尽快厘清涉嫌炮制神童事迹的流程,问责当事人,把真相公之于众。媒体更应该履行调查、监督责任,将事情的真相追查到底,还原一个真实的李向楠。


网友说

认为事件不可信的网友:

@轩辕的传说:特发此证,以资鼓励以及全额报销;可以说是很接地气了

@匿名用户:MIT并不存在“预科生”的说法。

@Jutecn:自己给自己发邮件


认为有一定可信度的网友:

@-桔梗上仙:如果是真的,那真的很厉害

@匿名用户:我觉得我们也可以出神童啊

@匿名用户:官方都说了,应该是真的吧?

来源: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头条新闻微博、环球时报

更多新闻


空姐吃剩余飞机餐被停飞, 乌航深夜连发声明,网友们炸锅了

两年多工资全花掉!90后一场婚礼近25万……

世界并不完美,谢谢你偷偷爱着我

男子被诊为艾滋后“等死”7年,23万元卖房款挥霍一空,复查被告知没感染……

上一篇:逝者安息!国内极限运动第一人失手坠亡,愿天堂无高楼

下一篇:【勤政日历·省委书记】鄂赣学习“红船精神”座谈会精神

分享到:

相关文章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