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请点击标题阅读)
导读:《无问西东》终于上映了,原本是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拍摄的,但因为种种阴差阳错,这部电影从11年开机到18年上映,7年间补拍了N次,四位主演:章子怡、张震、黄晓明、王力宏,彼时都是单身,现今都已结婚生子了。
正文:
《无问西东》已上映几天,电影叩问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关于青春、人生意义,关于向善向真。
前段时间,有个视频广为流传:清华博士学霸“梁植”参加一档节目,说自己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的清华学历,但现在为毕业以后做什么工作而困惑,希望导师支招。同为清华毕业的高晓松按捺不住火气,火力全开猛烈炮轰这位学霸。
高晓松直言自己知道梁植是目前清华最优秀的在校生之一,但对于一个名校生,对国家、社会没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反而纠结于找工作,如此小的格局实在有失清华高材生的身份。
高晓松全程毒舌冷嘲热讽,甚至以一句重话对梁植全盘否定:“一个名校生走到这里来,一没有胸怀天下,二没有改造国家的欲望,而是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 你觉得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来对你的教育?”
炮轰完梁植,高晓松还不解气,继续炮轰当今的名校。他说最近清华的新校长跟他们一些清华校友聚会的时候,“大家都在说清华现在的校风,跟技校,那个蓝什么红什么技校没有什么区别,就是教你个技能去找个工作。”
让高晓松愤慨的,几代清华人之间的精神传递,传到了这一代,他们竟然如此浮躁和势力,无论你多么慷慨激扬,热泪盈眶的讲人生理想,他们最后只关心自己要找什么样的工作,是去国企还是外企。
看了电影《无问西东》后,更能理解高晓松为何怒批清华博士学霸。
《无问西东》讲的是四代清华人,用大学精神点拨和引导青年去叩问内心,四个故事,穿越了一个世纪,交相呼应。
时间在四个故事之间切换,所有的故事被一种高尚的大学精神串起:这种精神,高于“明哲保身”,高于“最佳选择”;这种精神,指引着人们去面对盲从、黑暗、动荡、浮躁的时代,给我们精神世界闪耀的光芒;这种精神,逆流而上,不顾投机的“教诲”,遵从内心的渴望,做出不让自己后悔的选择。
大学精神也就是大学存在的价值: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朝朝暮暮的陶养着我们,转化而为我们每个人的人格和心胸,转化为每个生命的生长与安顿。
可现在,大学教育已然成为功利场。
功利教育的现状令人痛心,连梁植这样的中国顶尖名校的博士生都完全沦为功利教育的牺牲品,在清华这样的顶尖名校里被熏陶了这么多年,面对电视观众,只能嗫嚅地问出“我应该找一个什么样的工作跟我过去的经历更加贴近” 这样初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也许是一个普通中专或者大专毕业生一直在问的问题,而他对于为什么要读大学、研究生和博士生没有任何深入的思考,只觉得所有的积累都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这样的人在当今的名校里比比皆是,他们是学霸教育的产物,骨子里是不愿意去改变现实社会的,因而才会一直梦想着去找一份好的工作,而缺乏对社会和人生更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功利教育,跟当前很多学校和老师的不作为有太大的直接关系了。
正如复旦大学青年教师董仲蠡所说:什么都可以浮躁,唯独教育不可以!它是社会良心的底线,是人类灵魂的净土,是立国之本,是强国之基。
学生们无比仓惶地为了分数而学习、老师们为了自己的声誉而教学,甚至很多大学教师无心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一心钻在各种跟企业合作的项目上大笔捞钱,而他们所带的研究生博士生不过是他们的廉价雇佣工,直到学生们不再称呼老师为“先生”,而是胆战心惊称呼他们为“BOSS”。
教育者也好,受教育者也好,我们都要做到北宋教育学家张载所说的读书的真正目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们的教育目的和古代有这样的差距,我们是应该为当前的教育感到欣慰还是应当感到难过呢?
更有敢于批判现实的说法,是来自钱理群教授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说。在2012年的研讨会上,他语出惊人:“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钱理群教授
“不要对大学抱有多大的幻想,这里有的老师上课也会非常无聊,这里的有些东西会让你感慨腐败已深入到滋养精神的这个殿堂。大学经不起你们太美丽的希望。”这是一名复旦大二学生发在网上的文章——《我和复旦》。
越来越多的学生变得现实。他们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我们追求的级别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所以你看当今大学,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
那么真正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呢?钱理群教授说:真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独立自由创造精神,要有自我的承担,要有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类的承担。
👉优品推荐【请滑动并点击标题查看】
详情请点击下面阅读原文
上一篇:这个神奇的黑玉米,香、糯、甜,还能抗衰老!好吃还出奇的香糯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