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请点击标题阅读)
历史古装类电视剧,占据了影视圈的半壁江山,我们爱看上斗昏君下斗佞臣保家卫国一身正气的朝堂剧,也爱看身在后宫心系朝政一生遭遇投毒滑胎无数次最终母仪天下的宫斗剧,也爱看大江浪淘无数次还是那么多风流人物的经典翻拍剧;
每逢长短假期,我们总是不死心地挤入人山人海,跟随复读机般的导游小姐姐逛上半日,伸长自拍杆与华清池合影,收获酸软的小腿一双,和唐明皇杨贵妃的八卦一段;
吕布貂蝉,墨子孙膑,这些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也出现在我们的手机游戏里,成为我们手中变幻自在的英雄,他们让小学生忘了暑假作业,让大朋友疯狂氪金买皮肤;
就连最近几年才兴起的文创产业,也从老祖宗那里求创意、求素材、求脑洞……逛完了故宫淘宝,我们仿佛才醒悟道,古人的审美不知比我们高到哪里去。
我们为中国的历史所吸引,为曲折的历史故事,也为英雄的历史人物,更为他们背后的文化意蕴、民族精神。但是我们接触到的历史,却来自影视剧的戏说、日更万字的网文、朋友圈里的段子,没过多久,就要被人指出bug。好比说前几年热播的《芈月传》,楚怀王、秦惠文王、春申君、屈原这几位年龄差着好几十岁的君君臣臣,竟然共同深爱着一个女主?
我们也许可以红着脸反驳,在虚构的故事里追求现实都是瞎扯淡!你知道编剧有多努力吗!但是回过头来,自己也有些心虚:我们总说经济富裕了,政治强大了,可是坦然面对五千年盛衰交替的文化自信,了解历史人物纷繁过往的文化自觉,我们只能通过电视剧的收视率、网文的点击量来建立吗?
所以我们渴望一部真实的中国史,哪怕多数人的历史知识,来自八岁生日时妈妈送的那套《中华上下五千年》,不然就是高考前背了就忘、忘了又背的教科书,好不容易搬出一套《二十四史》准备装个逼,emmmm谁先来给我断个句?
于是小编这种新一代的知识青年,将目光转向豆瓣的书单,或者在知乎“阅读一本正经严肃的中国史是怎样一种体验”的帖子中寻找推荐,因为我们相信权威的经典,就像在历史的雾霾里点一盏通透的远光灯。
说多不多,说少不少,豆瓣和知乎能提供给你的无非两类:
一类是传统的史学著作,比如吕思勉的《中国通史》、比如钱穆的《国史大纲》,多为民国时期的著作,作者都是国学大家,功底深厚,也有足够扎实的考据作为根基;但因为年头太久,语言晦涩,实在考验你的文言文能力,小编已经瑟瑟发抖。
另一类则是近年来得到翻译引进的,如美国的《哈佛中国史》,如日本讲谈社的《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股“西方汉学热”到现在还没凉透。
*哈佛中国史*
读者特惠价: ¥279
长按下方二维码立即购买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读者特惠价: ¥239
长按下方二维码立即购买
有没有一部既具备翔实的史料、又具备开放的眼光,既顾及我们的现有知识,又能更新我们的历史见闻,行文上比传统史学经典更易懂,但是考据又比厕所读物更靠谱……的中国通史呢?
《新编中国史》的作者们,大多在国内史学界的土壤中汲取养分,同时又承接着西渐之风吹来的点滴雨露。这让他们既能获得扎实的一手史料,又能跟随时代发展的趋势。
以《秦汉史》的作者王子今老师来说,他出生于1950年,1978年考入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算得上标准的“老三届”。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中国古代史硕士学位,师从林剑鸣教授。尽管现在的学术环境并不特别鼓励学术创作,他却笔耕不辍,几十年来先后出版著作35部,论文700余篇。
除了在他的专业领域达到“著作等身”,王子今老师也是位颇有趣的学者,比如《中国盗墓史》、《钱神》《铁血长平》就是用专业的笔墨,写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盗墓和军旅故事。这样的学者在《秦汉史:帝国的成立》中自然不会落入俗套,而是要以秦汉时期的气候条件、世界格局,为即将登场的秦皇汉武搭建一个宏大的舞台。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于入门级的读者来说,它是一部就连萌新也能安心摆在案头上、书架上甚至是抽水箱上,随时拿来答疑解惑的参考书;而那些时刻关注历史学术进展、追书如同追剧的读者,也会为其中的新观点、新史料、新结论拍案叫绝:
随手翻开最大家津津乐道的《明史》,你会发现王天有、高寿仙两位老师,对于明初的“刘伯温之死”与胡惟庸案有话要讲。
刘伯温在民间传说里是位神机妙算的军师,他辅佐朱元璋开创明朝、巩固基业,官拜丞相。在《明朝那些事儿》之类的通俗读物中,甚至还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这样的评语。在《明史》当中,我们讲刘伯温不仅功绩显赫,对于朱元璋的“乡土情怀”也多有规劝:
一是他不赞同重用与皇帝同乡的淮西勋贵胡惟庸,认为他“就像一头牛犊,一经重用,就会折辕破犁,闯出大祸”;二是反对皇帝将都城建在他的老家凤阳。可惜朱元璋是个念旧的老皇帝,一条也没有采纳,刘伯温感到处境窘迫,告老还乡。可是胡惟庸又安排小吏向朝廷诬告他,说他与老百姓争地。洪武七年,刘伯温被剥夺了俸禄,入京谢罪,从此抑郁成疾,不久便一命呜呼,享年六十五岁。一代功臣,晚景凄凉,不免令人唏嘘。
关于“刘伯温之死”的一些细节,现在通行的说法是,当他南京养病之时,胡惟庸带医生前去探病,趁机下毒,刘伯温回乡一个月后毒发身亡,给足了一段编剧的素材。不过我们的《明史》想告诉你,实际情况远比电视剧呈现的更复杂。毒杀的说法,很可能是朱元璋为了诛杀胡惟庸一党、网罗罪名、而扣在胡惟庸头上的一口黑锅。
刘伯温中毒的说法,最早出现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被告“谋逆”时御史中丞涂节的告发,为何事发五年后才又被提起?随后此事被刘伯温的儿子刘仲璟编写在《遇恩录》中,等到清朝修《明史》时,后人没有考据直接拿来抄抄,最终变成了史学界的“定论”。
王天有、高寿仙两位老师在对史料的分析甄别后,判断这两件事背后的“证人”都是朱元璋本人。涂节在告发胡惟庸时,就被与胡地位相当、又不是淮西一党的汪广洋否认,最后却未背采纳;后来朱元璋授意刘仲璟记载此事,毕竟被害人之子的说辞更有说服力,也让自己巧妙地摆脱了干系。所以说,不管胡惟庸是不是一个炙手可热的奸臣,他毒杀刘伯温一案都应该画一个黑体加粗的问号。
这里所举的只是《新编中国史》在史论勘误中生动的一例,除此之外,你会见识到更多传统史学并未涉足、或者从不强调的领域。
秦汉人有怎样的国家意识与富贵观念?魏晋南北朝为何不是黑暗混沌的乱世,而是变革的过渡期?唐朝是包容开放的帝国,我们都如何与歪果仁打交道?宋代文化昌盛,武功弱鸡,当时的市民生活是怎样的?我们为什么说中国近代的历史,就是处理“古今中西之变”的历史?
这些答案,都在书中等你发掘,等你解读,等你去更新对于过去的认知。
*《新编中国史》套装*
原价:427元/套
读者专享福利:299元/套
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购买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购买
上一篇:只有不到1%的人,吃过这颗中华红血橙。红艳吉祥果,开启一年好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