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日,是第30个“世界艾滋病日”,各种活动如火如荼,政府和学校,到处都在宣传不要歧视艾滋病人,与艾滋病人正常接触并不会感染。
这也是三十多年来,整个社会对艾滋病认知的过程。
1981年,美国医生第一次在学术期刊上读到了美国同性恋人群中新出现的健康问题,随后的一年时间,人们都想弄明白到底是什么疾病。
直到1982年,这种疾病才被正式命名为 艾滋病 。
在当时,由于这种病约70%都出现在同性恋群体身上,所以加重了社会对同性恋的歧视。
直到现在,即使大家都明白,艾滋病毒主要是通过血液传播,但许多人依旧是“谈艾色变”,还是不能接受与艾滋病患者进行正常的生活接触。
在普遍的认知里,艾滋病依旧意味着死亡。
无论是艾滋病的知识普及,还是对艾滋感染者的关爱尊重,我们都任重道远。
可就在普通人对艾滋感染者避之不及的时候,却有一帮人日以继日的观察和研究艾滋病毒,为那些生活在黑暗中的感染者带来一丝希望。
而在1996年12月,有一位华裔科学家,发明了“鸡尾酒疗法”治疗艾滋病,大大降低了艾滋病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轰动了整个医学界。
他被《时代》周刊称为“打败艾滋病的人”;
他告诉绝望的艾滋感染者:“如果你及早治疗,你的寿命与平常人相差无几。”
1996年,由于在艾滋病治疗领域的巨大成就,他成为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登上封面;
2001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授予他“总统国民勋章”;
2015年,他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在使用“鸡尾酒疗法”的国家,艾滋病人死亡率降低到20%,无数人因他而得以重生;
他的名字叫何大一,是位美籍华裔科学家。
1952年11月13日,何大一出生于中国台湾省台中市。
他的祖籍是江西新余,父亲何步基先生是浙江大学的高材生,1948年前往台湾从事教育事业,这也就是何大一出生于台湾的原因。
1956年,何步基决定赴美国读书深造。何大一在12岁那年也来到了美国洛杉矶与父亲相聚。
1970年,何大一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四年后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之后又进入哈佛,在1978年取得了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
1981年,在洛杉矶西奈医疗中心当见习医生时,何大一接触到了最早发现的一批艾滋病病例。
当时在世界范围内,关于艾滋病的病因,众说纷纭。何大一是最早认识到艾滋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科学家之一,也是首先阐明艾滋病病毒复制多样性的科学家之一。
1994年,认识到艾滋病是由病毒引起、阐明艾滋病病毒复制的多样性之后,何大一开始和同事们致力于研究联合抗病毒疗法,即「鸡尾酒疗法」。
1996年,鸡尾酒疗法成功问世。
(国际防治艾滋病基金会主席、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与艾滋病“鸡尾酒疗法”发明人何大一博士(右)交流。)
“鸡尾酒疗法”这个名字很容易令人误解:难道是使用鸡尾酒治疗艾滋病吗?
所谓“鸡尾酒疗法”,由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于1996年提出,是 通过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来治疗艾滋病。
何大一在研究中发现,艾滋病毒在传播和繁殖的过程中,经常发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这可能导致原先有效的药物此时失去效力,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产生了耐药性”,此后病毒迅速在体内繁殖,加速患者的死亡。
鸡尾酒疗法把蛋白酶抑制剂与其他多种抗病毒药剂混合使用,在艾滋病病毒刚侵入人体时下药,不待发病即可阻止病毒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 从而使患者的发病时间延后数年。
该疗法的应用可以 减少单一用药产生的抗药性 ,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的复制,使被破坏的机体免疫功能部分甚至全部恢复,从而延缓病程进展,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1995年,何大一博士的鸡尾酒疗法应用于临床,拯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虽然他无法完全清除艾滋病毒,但是可以有效控制,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他的发明轰动了整个医学界!
艾滋病患者都看到了希望,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引进“鸡尾酒疗法”, 艾滋病死亡率迅速降低到20% 。如果长期坚持服药,大多数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在针对艾滋病的有效治疗措施出现之前, 若患者20岁感染,能活超过40岁的寥寥无几。
在部分非洲国家,HIV的流行直接将人均寿命砍掉了10年有余,如南非,人均寿命从90年代初的62岁下降至07年的接近50岁, 数十年的经济卫生发展成果毁于一旦。
何大一提出「鸡尾酒疗法」,使人们终于看到了攻破艾滋病魔的一线希望。
下图中的竖线,代表鸡尾酒疗法开始运用于临床的时间,自那时起,全美诊断和死于艾滋病的人数快速下降。
97年,HIV/AIDS导致的死亡人数就下降了近50%。
98年接着下降20%。
全美每年死于艾滋的人数从95年的超过51,000人迅速下将至2002年的不到16, 000人。随着新型抗艾药物的不断出现和治疗普及,发达国家HIV感染者的死亡率持续下降,寿命预期进一步上升。
2013年发表于PLOS ONE杂志上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北美地区,如果患者在20岁时感染HIV病毒,2000-2002年的死亡率水平下,他们还可以多活36.1年。
到了2006-2007年, 他们已然可以多活51.4年! 而感染者死亡率下降和预期寿命上升的趋势还将延续。
试验表明,「鸡尾酒疗法」可以显著降低患者体内病毒水平,推迟发病时间,延长患者寿命。随着更多更好的新型抗艾药物的出现,好好治疗的前提下,如今的感染者寿命预期已经接近正常人水平!
身为华裔科学家的何大一,长久以来对于中国的艾滋病防治格外关注。他说:“‘鸡尾酒疗法’发明以后,很多科学家将它带到了非洲、泰国等艾滋病疫情严重的地区,我也去过非洲, 但我的背景更自然地把我引向了中国。”
2002年,何大一以每年1美元象征性的价钱,把他与艾伦•戴蒙德中心所拥有的疫苗制造专利技术转移给中国政府,以支持对中国内地艾滋病防治事业。据介绍目前有些疫苗已在云南等地批量制造, 未来可望降低中国艾滋病患者的治疗费用 。
2003年,何大一发起和领导了“中国艾滋病防治行动(CAI)”。CAI倡导合作伙伴互相进行力量补充,旨在促进中国对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的应对,希望通过大规模地倡导教育、普及到千百万潜在艾滋病受害者的防治行动,以尽力避免难以克制的人类及社会灾难的发生。
据介绍,之前艾滋病病毒呈阳性的母亲向婴儿传播艾滋病的几率高达35%,“中国艾滋病防治行动”开始以后, 几率降低至1%以下。
“中国艾滋病防治行动”让无数个本会从出生就感染艾滋病的婴儿避开了悲剧的命运。
2004年6月2日,何大一成为中国工程院五名外籍院士之一。
2007年,他与清华大学合作建立了“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任中心主任,为中国的艾滋病防治事业鞠躬尽瘁。
(何大一博士在清华大学AIDS与SARS国际研讨会上作学术发言)
而在艾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更是有近三分之一的研究人员来自亚洲,特别是中国与印度。从这个研究中心走出去的科学家,将艾滋病防治的最新成果带到了包括中国的世界各地。
盛誉加身的何大一却并没有被溢美之词冲昏了头脑,他依旧整天待在实验室里,继续研究艾滋病毒。与危险的艾滋病毒朝夕相处,普通人即使有这个胆量,想必也没有耐心,毕竟那样的日子太枯燥了。
然而,何大一说:“干一件事就要对它有真正的热爱,要从中感到快乐。我每天就像在玩,很愉快,不觉得在工作。”
从1981年开始接触艾滋病病毒,何大一已经与其斗争了30多个年头,“鸡尾酒疗法”虽然有效,但他说自己从未觉得已经“赢了”。每年200多万的新增感染者更是让他忧心忡忡,而“鸡尾酒疗法”是存在一些局限性的。
“这个病毒是很小,但是它真得很厉害,变得很快”。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香港大学校监曾荫权祝贺何大一获得香港大学颁授的名誉博士学位)
因此,何大一现在已经专注于艾滋病疫苗和药物的研发:“药物不同于疫苗,我们正在研发的药物通过杀死艾滋病病毒,将这些病毒阻挡住,但只能提供3~6个月的保护,过了这段时间,需要再次注册药物;而疫苗作用于免疫系统,一生只需要打一次,就可以使免疫系统给人体提供长久的保护。”
他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告诉记者:“我已经60多岁了,再做30年的研究我想不可能了,可是我最少还可以做10年的时间,我会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作为一名科学家,他所做的一切努力并不是因为醉心于荣誉,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尊重与悲悯。中国文化中的“仁医”,应该就是这样子的吧。
下一篇:每个州一个代表餐厅!Yelp的排名能够抓住你的中国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