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生活文章详情

“你的就是我的”毒害了多少中国家庭!是时候向美国家庭的财富传承理念学习了!

2017-12-08阅读 184 这才是美国 我要关注

来源:Quora,作者:王燚,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由这才是美国综合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整编:荔枝。


知乎上,有人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有人把父母的财产理所当然的视为自己所有?


下面的回答形形色色,有人说这是父母自己说的啊:

有人说不给我的话我是不会养他们的:

有人说我都是我爸妈的,更不用说钱了:

也有人认为父母的就是父母的,不要惦记。不过这种回答很少。

正如网友所言,中西方的教育方式、文化差异导致他们对父母的财产态度是不一样的。


中国传统的家庭观认为:父母、子女是一体的,儿媳妇嫁进来的,女儿是嫁出去的。在这样的家庭观里,中国父母会不断地强化:


“我受苦受累不都是为了你?”

“我就你这么一个孩子,不为你为谁?”


久而久之,子女就会有这样一个思维定性:父母的财产都是我的。围绕财产的问题,中国的电视剧衍生出了多少家长里短的桥段:


孤寡老头再婚,子女肯定反对,因为财产要被分走了;

二婚带孩子的女人不能再生,因为财产要被分走了;

父母尸骨未寒,子女在医院就打起来了,因为遗产分得不合理

……


这个思维模式背后还有一个更可怕的逻辑,那就是父母会认为:子女的就是自己的。


比如:


儿子找媳妇要先让双方父母满意;

女儿找工作不能太远、外嫁也不能太远,要能随时照顾父母

……


当然,中国也有很多家庭越来越倾向于西式家庭观:父母是父母的,子女是子女的。父母在子女家是客人,子女在父母家也是客人。子女自己还房贷,父母自己靠退休金养老。但是,不得不承认:整个中国现在就是这两种家庭观的混杂,各种家庭问题也是层出不穷,新的来了,旧的还在。


同样一个问题,美国知乎网站上的朋友是怎么回答的呢?


Andrew Sheldon

批判分析师、投资人


我不认为他们的财产是我的。我退休的祖父更应该享受他的钱。


我当然希望他们给予我一些遗产。但我更希望他们因为我的个人价值而骄傲,而不是依照传统继承家业。


我的父母不认同我的价值观,但是肯定我的一些决定;换句话说,在物质上与他们保持着安全距离,但是思想上却有所隔阂。出于这个原因,在财产这个问题上,最好还是与父母保持一定的“距离”。


Eileen Wood

房地产经纪人


我认为这是他们的钱,因为这是他们自己赚的。


我和我的前夫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些分歧,因为他的父母很富有。他似乎期待着父母去世的那一天,因为他就不需要再工作了。我觉得这很可悲,因为这种想法意味着他对自己的人生没什么抱负。

 

他不喜欢我告诉他的父母(在讨论他们房产计划时),在他们离开后我希望他们把遗产用于救助流浪猫。

 

幸运的是我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意识到该如何给他们遗产。虽然我的孩子是财产唯一的继承人(他们的父亲5年前去世了),我现在的丈夫把整个房产给了一个信托机构,制定了很多条款。


我的儿子们每年都会拿到一笔钱,但因为房产的规模,可能只是一小笔,不过足以确保孩子们不会挨饿或者无家可归。他们需要一大笔钱的时候,还可以请求受托人帮他们支付医疗费用或房子的首付。


是否能拿到钱取决于受托人是否批准请愿书。条款还需要接受遗产的人有全职工作或者在全日制的学校,如果残疾的话就是不能工作的那种程度。

 

我的小儿子认为这很好,因为他每年会有额外的钱存起来用于买房子。但他哥哥认为这很糟糕,因为他没办法一下子拿到数百万美元。

William Hartanto



这些钱不是我们的。他们已经尽自己所能,花了一大笔钱给我和我的兄弟姐妹最好的教育。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我的父母的财富足够让我和我的兄弟姐妹在今天的就业市场有足够竞争力了吗?

是的。


没有父母花在教育上的那些钱,我们会成功吗?

不会。


我想让他们把遗产留给我和我的兄弟姐妹吗?

绝对没有。


我想让他们花在自己身上,因为这是他们的钱,这是他们的财富,这是他们一生辛勤工作的收获。我可以靠自己工作来过好生活,并不需要他们资助什么。


等我完全过好了的时候,我会想他们已经给了我足够多,我不需要任何东西了。但可惜的是,我还没有过好自己,不然应该把钱花在爸妈身上,为他们的幸福着想。


Pete McCarran

在纽约大学工作


绝对不是。我父亲还活着,他需要自己的存款因为他不是一个有钱人。谁都不知道未来他是否需要什么长期护理,而且他很有可能会停止缴纳医疗补助去支付长期的护理费用。


他已经84岁了,这些年的资产就是他的房子和他小小的退休帐户。因此,这些钱都是他的,我没有想过一星半点。我没有理由去想我父亲的钱,因为这是他劳动的成果,只有他有支配的权利。


匿名用户


是的,那不是我的钱。


我认为父母的社会地位可以影响我的社会地位。但谈到真正可以用的钱,我不认为那是我的。他们借给我的大部分资金,我也都想办法还给他们了。


虽然他们是百万富翁,但他们告诉我,自己的财富要自己创造。正是因为这样的教育,从小我就知道要靠自己去赚钱。我也这样做了。



美国人如何处理财富传承的问题?


中国有句老话“富不过三代”,这似乎是人的本性。首代创业者兢兢业业、吃苦耐劳,创下偌大家业;二代人目睹父辈创业的艰辛,受到父辈的教育影响,也能够守住家业甚至有所发展;而到了第三代,他们从小沉溺于财富,只懂享受,家族基业自然要走下坡路。


然而再看看美国的老字号,比如在佛吉尼亚州的Shirley Plantation农庄,成立于1613年,迄今依然由同一家族在经营,已经是第11代了。


为美国驻各国大使馆打造银器餐具的Towle Silversmiths公司也是世代相传的银器匠人,最早从事这一产业的祖先可以追踪到1690年。美国人有一套预防出现“败家子”的做法,比如培养孩子从小学会理财便是其中之一。


美国贫富分化明显,几乎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金钱的魔力,对此也很好奇。


许多孩子从小就会问父母:


为什么我们家的房子这么小,而马丁家的房子那么大?

我们家算是穷人还是富人?

家里的钱到底够不够花?


面对孩子的提问,许多美国父母会选择坦率地把自己的家底告诉孩子,让孩子来亲身体会家里花销的整个过程,学会把握“付出与收获”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以后不会因为金钱而迷失人生方向。


20年前,加州一位叫Scott Parker的父亲为了让孩子们明白他们家收入支出的细节,有一天从银行领取当月工资时,要求全用现金提款。当他将一万美元月薪用一个大帆布袋装回家,放到餐桌上的时候,他15岁的大儿子Daniel觉得爸爸好像是抢银行回来了。


父亲和孩子们盯着桌上的钱堆看了一会后,父亲便开始讲解税金的概念,首先把家里本月该缴纳的税金从这堆钱里取出来、放到一旁。然后又把捐给教会及慈善机构的钱也放到一边。接着就是每月付还给银行房贷的一大笔钱、每月购买食物的钱、出去看一次电影及参加足球比赛的费用等等。渐渐地那堆钱越来越小,最后能留下作为每月储蓄的就所剩无几了。



他的孩子们果然对父亲上的这堂理财课永生难忘。


他们知道爸爸每个月挣回不少钱,可是几乎每一分钱都有它的用处,并不能用来做奢侈的事,花钱必须慎重。


同时他们也亲眼见证了父母花钱背后的价值观:比如家里开销的第一笔钱是做为公民纳税的义务,第二笔钱则是献给宗教及慈善机构的爱心。先把这两拨钱留下后,才考虑家里的柴米油盐以及娱乐消费。


上面是相对富裕的美国人,经济窘迫的美国家长也照样通过让孩子们了解家境来传达自己的价值观。


弗洛里达州的Andrea Dutton与丈夫离婚后,和她7岁的女儿和3岁的儿子一起搬到了比原先小得多的房子。她坦率地向孩子们解释,有时为了摆脱糟糕的环境,人必须做正确的决定,尽管这个决定很艰难,尽管这意味着在经济上会丧失很多。


她选择直言不讳地告诉孩子们家里的经济现状,既避免了他们因不明真相而滋生不必要的担心,又让他们懂得了钱不是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



父母在告诉孩子家底的同时,也让孩子来参与消费。住在佛吉尼亚州的家庭主妇Trisha Jones送她6岁和8岁的两个孩子去上私立学校,每月在电脑上付学费时总让两孩子坐她身边,帮她摁“付款”那个键,并告诉他们每人每天上学的学费是92.50美元,相当于买一套高级的塑料积木玩具的费用。


她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明白上学是一种特权,必须珍惜。为了送他们去上学,父母是做出了牺牲的。


孩子们在参与消费决策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了合理的承担。麻州一位叫Rebecca Miller Goggins的妈妈,正当她女儿准备延长芭蕾课课时的时候,芭蕾学校的学费涨价了。


妈妈便把账单给女儿看,让她必须做一个选择:减少芭蕾课时或减少别的消费。女儿决定不减芭蕾课时,可是自己会延长打工时间来分担芭蕾课的费用。


卡罗拉多州的Adams家,每个周日都让10岁和11岁的两个孩子一起审查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并参与决策。孩子们很快学会了做明智的选择。


比如不去餐馆吃晚饭便意味着他们可以有更多的钱用于去迪斯尼乐园游玩。如果去图书馆看书是免费的,而去Barnes & Noble书店购买书则意味着花钱买书、买饮料,你们愿意选哪个?



美国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懂得自立、勤奋与金钱的关系,把理财教育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


对于儿童理财教育的要求是:3岁能辨认硬币和纸币,6岁具有“自己的钱”的意识。他们有一句口头禅:“要花钱打工去!”美国小孩会将自己用不着的玩具摆在家门口出售,以获得一点收入。


这能使孩子认识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应该有工作的欲望和社会责任感。


柏特里克-朗的大儿子瑞安要求在他12岁生日得到一台割草机作为生日礼物,他妻子明智地给他买了一台。


到那年夏末,他已靠替人割草赚了400美元。帕特里克·朗建议他儿子用这些钱做点投资,于是他决定购买耐克公司的股票,并因此对股市产生了兴趣,开始阅读报纸的财经版内容,并且赚了些钱。当瑞安9岁的弟弟看见哥哥在10天内赚了80美元后,也做起了股票买卖。现在,他俩的投资都已升值到1800美元。



圣路易斯州的唐恩·里士满的经验是:我为我的11个儿女们每人设立了一个共同基金,他们每赚1美元,我就在基金里投入50美分。


他们给人看小孩子、整理草坪,还干一些别的零工。年纪大些的孩子现在基金金额已翻了3番,其中6个孩子已将自己的一部分基金用于支付大学学费。


美国的家长在教会孩子消费观念的同时,也不忘养成孩子的储蓄观念,并为以后学“炒股”打下思想基础。


对孩子的零花钱或者劳动报酬,家长会帮孩子找银行开一个存款账户,让他把所有得来的钱都存入这个户头,每半年或一年,就和孩子坐下来算:这个户头得了多少利息,并教他们如何利滚利。



一手打造富豪排行榜的胡润曾说:


“在中国,一个企业能做十年就已很不容易了,能维持到第四代的可能只有0.1%。富不过三代有两个原因:


其一,随着一个家族的发展,子孙渐多,所以到第三代的时候,他们手中各自持有股份,很难保证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


其二,一部分企业发展的模式是第一代开创、第二代管理、第三代消费,可能到了后面,品牌还在,价值已经不在了。”


其实,“富不过三代”魔咒的奥秘就在于继承模式。个性十足的富二代已经开始从上一辈手中接收股权和企业管理权,未来十年将是他们接班的高峰期。如何合理安排家族的股权、职位传承,作为父母到底该给孩子留下什么?房子、车子,还是企业?


世界上没有比免费更贵的东西,如何传承财富,才能让后代保持对财富的“饥饿感”,而不失去创造财富的能力,显然只给钱是不行的,还要教给他们创造财富、保护财富的能力,而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引导他们在财富的辅助下,拥有健康、积极的人生。


-推荐我们另一个不错的公号-

最真实的日本经历,道尽日本好与坏,

最真切的日本感悟,说尽日本是与非。

我们是一群生活在日本的中国人,

正在用亲历亲记,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日本。


上一篇:他拿着菜刀走进教室,把400个混混送进了耶鲁哈佛

下一篇:女人越贵越好看

分享到:

相关文章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