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好的死亡教育电影,不看哭你算我输
死亡这个严肃的话题,这部电影用欢乐的节奏,轻轻松松就讲给孩子听了。而且很多孩子都听懂了,看哭了。http://qbj.nycqbz.com/pic%2F20171204%2F1512432138669434759.gif
昨天所长去看了《寻梦环游记》。豆瓣评分9.2,烂番茄新鲜度96%,这么好的电影,不看不是亏死了?
兴冲冲跑去看,结果哭成狗。
我的左边是一位姑娘,右边是一对情侣,在影片后半段,大家全都绷不住了,纷纷忙着拿纸巾,感觉半个电影院都在哭。
并且据说原本《Coco》这样的亡灵题材是不能引进的。但是在过审时看哭了所有广电审查人员,所以破例让通过了……
啊这部电影真是能把这个冬天发生的糟心事一扫而光的治愈神器。
有网友说:
这是皮克斯写给墨西哥的一封情书;也是皮克斯唱给所有逝者的一曲暖歌。
没错,这部电影讲的就是逝者和生者世界产生连结的故事。
电影开场小故事让人想起《飞屋环游记》著名的开场催泪弹十分钟。
从前有幸福的一家三口,爸爸弹琴妈妈唱歌,突然有一天,爸爸决定去追寻他的音乐梦想,离开了家,只剩下妈妈带着女儿。
妈妈一狠心,扔掉所有乐器,开始做鞋养活女儿。后来生意越做越大,家族也开枝散叶——这位妈妈就是伊梅尔达。她女儿叫Coco。Coco的曾孙子叫米格尔,就是本片的主人公。
小男孩米格尔的家族因为不靠谱的曾曾爷爷,给后代立下死规矩:全家都不许碰音乐。
偏偏米格尔脑有反骨,最爱的就是音乐,最崇拜的就是一代歌神德拉库斯。
http://qbj.nycqbz.com/pic%2F20171204%2F15124321849828686.jpg
可米格尔的奶奶激烈反对孙子搞音乐,见一次反一次,见两次砸吉他。没了吉他,又要参加音乐比赛,米格尔情急之中决定去墓地偷偶像德拉库斯的吉他来使。
当天正好是墨西哥的传统节日亡灵节,米格尔阴差阳错,偷了歌神德拉库斯的吉他,进入了亡灵的世界。一段神奇的冒险就此展开。
剧透就此打住,但看完电影,我又要为皮克斯疯狂打Call了。让孩子看见人生,让大人看见童年,这种功力,让皮克斯和迪士尼不负一个伟大的公司的称号。
http://qbj.nycqbz.com/pic%2F20171204%2F1512432211755417139.jpg
Part
1
我看见了少年、中年、老年
人说少年去游荡。正如米格尔一心要追逐音乐,倔强激烈。
人在少年时,永远觉得梦想比天大,永远想逃离自认为是束缚的家,可绝大多数少年人也如米格尔一样,把追梦当成追星,把梦想等同于成功。
人说中年去掘藏。正如米格尔的曾曾奶奶伊梅尔达,艺术家老公去做梦,她则选择收拾破碎的家,因为她看到了比梦想更重要的东西:抚养女儿。
所有中年人都必须接受命运的安排,梦想不再是你活着的唯一理由,但生活本身却总是高于一切。
人说老年做和尚。米格尔的曾奶奶Coco正是如此。为什么电影用Coco作为名称?因为影片的暗线,其实是Coco这个90多岁的老人原谅自己父亲的一生。
虽然电影里没交代,但可以想象,Coco被强势的妈妈拉扯大,怀着对父亲的恨,靠自己操持着大家族,下令后代远离音乐,但她却偷偷保留了撕下的父亲照片一角。
人的记忆就是这么奇怪,可能是一句话,可能是一段音乐,却顽强地活在你心深处,当米格尔弹起 Remember Me 时,Coco终于记起了父亲,也终于在临近死亡之时,谅解了父亲。
看见在亡灵世界里白发苍苍的Coco最后和父母团聚的那一刻,真让人热泪盈眶。
http://qbj.nycqbz.com/pic%2F20171204%2F1512432278472392441.jpg
http://qbj.nycqbz.com/pic%2F20171204%2F1512432278485468669.jpg
Part
2
我看见了美
老实说,我的第一泪点不是因为剧情,而是亡灵世界徐徐展现在眼前的时候。
先是赞叹,然后是美学层面上的震撼,如此繁复、如此斑斓、如此浩大,犹如生命体本身千变万化,这画面让我想起《千与千寻》、《攻壳机动队》以及一切想象力惊人的动画神作。
http://qbj.nycqbz.com/pic%2F20171204%2F1512432369856012157.jpg
http://qbj.nycqbz.com/pic%2F20171204%2F1512432369871184687.jpg
http://qbj.nycqbz.com/pic%2F20171204%2F1512432369885405382.jpg
这个震撼人心的亡灵世界选材于墨西哥城市Guanajuato。
同时还得怒赞一下墨西哥这个国度对色彩的大胆运用。真是抑郁症的良药,也许它对国人还有点陌生,但被皮克斯这么一放大,这个国度的乐观和热情已经温暖了全世界的观众。
除此之外,电影还构建了一个完整饱满的墨西哥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无处不在的音乐和舞蹈、斑斓的色彩、大檐帽、传奇女画家弗里达、连亡灵骷髅上都有美丽的纹身。
给生命的细节赋予审美的含义,是这个民族对生命的最大尊重。
http://qbj.nycqbz.com/pic%2F20171204%2F1512432403905784903.jpg
http://qbj.nycqbz.com/pic%2F20171204%2F1512432408587274403.jpg
Part
1
我看见了最好的死亡教育
有人问,为什么中国就拍不出这么好的电影?
说到死亡,为什么他们是载歌载舞、搞怪化妆、把酒言欢的亡灵节?而我们是欲断魂,悄无言的清明节?
说到亲情,为什么他们是一家人以爱维系,用歌表达,长辈和晚辈之间并不强求尊卑,而是能够平等沟通?我们只感到孝道的沉重、亲人间的道德捆绑、人际越界和令人窒息的相处空间?
为什么他们可以把死去人的头骨染成五颜六色,纹上美丽的花纹?而我们是对小孩嘘声,大人不能谈论的禁区?
再脑补一下,皮克斯把逝者和生者世界的连接拍成了美丽壮观的万寿菊桥;
欢乐鬼马的骷髅随时可以起舞;
逝者可以在另一个世界永生,只要他在生者世界被人记住……
这些设定出乎意料又打动人心。
换了我们来拍,首先逝者的世界那一关就难以想象……用聊斋Style?先来一段吓死人的鬼片音乐和飘一个灯笼?还是孟婆汤奈何桥?我们民族对逝者的想象力能到达哪里?《画皮》里那种惨白面孔恐怕还是大多数人想象的极致了吧。
http://qbj.nycqbz.com/pic%2F20171204%2F1512432457522297988.jpg
墨西哥人对生活是热爱的,对生活也是嘲讽的,活着不必这么较真,连死亡都可以调侃和庆祝。
中国人则一直很害怕死亡这件事,在中国的教育里,对死亡是畏惧的,胆怯的,甚至可以说是惊悚的。
大家对生死问题缺乏深思的兴趣,倒是对“生”怀有异常强烈的欲望,渴望永生,渴望不老,但对如何直面死亡,都麻溜地把头埋到沙子里去做鸵鸟。
实际上老庄早就把生死观讲得透透的:他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
生死在他看来是一个循环,生死都只是生命的一个过程。既要正确地对待活,也要乐观诗意地对待死。所以他在妻子死时鼓盆而歌。
老祖宗早就参悟到的哲理,好像我们完全没有get到,全部被丢光光。
《Coco》这部电影说,人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你停止呼吸;第二次是注销你的ID;第三次是没有人再记得你。
记忆啊,是世上所有消逝命运的最后守卫者。原来被所爱的人记住,才是你活过的最好证明。我喜欢这个设定,也喜欢这个说法。
你活着的时候给别人带来了什么记忆?你死去又将如何被别人记住?如果这段记忆是温暖的底色,那么死亡也就不再是寒冷可怕的黑洞,而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正如墨西哥一位诗人所说:
“死亡其实是生命的回照,是生的反面,也是生的补充。”
也正如影片里许多亡灵缓缓走过万寿菊桥那个画面带给人的感动一样,千千万万的人生,正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生死循环。
这么深刻的道理,这部电影用欢乐的节奏,轻轻松松就讲给孩子听了。而且很多孩子都听懂了,看哭了。
你说孩子太小什么都不懂吗?那是我们根本没找到正确的方式吧。
http://qbj.nycqbz.com/pic%2F20171204%2F1512432495158593238.jpg
http://qbj.nycqbz.com/pic%2F20171204%2F1512432495172367142.jpg
有机会可以看看 说的我想去看看了
http://app.nycqbz.com/public/emotion/face_003.png
页:
[1]